丁酸梭菌的分离鉴定及益生特性

时间:2021-08-30    点击:1574

01

丁酸梭菌的基本特征

    丁酸梭菌菌落为灰白色,中间隆起呈煎蛋样,菌体单个生或对生,呈直杆状或者稍微弯曲的短链结构,周边具有运动性的鞭毛。丁酸梭菌最适 pH值为4.09.8,最适温度为2537 ℃。另外,丁酸梭菌在室外具有良好的稳定性,对多种抗生素都具有很强的耐药性,但是对少数新生霉素、四环素、万古霉素等比较敏感。丁酸梭菌能分泌淀粉酶和发酵多种糖类产酸。根据《伯杰细菌鉴定手册》,丁酸梭状芽孢杆菌为严格厌氧菌,菌株在培养过程中可产酸产气,内生孢子为卵圆形到球形,偏心或次端生。

图1 菌落形态及革兰氏染色显微镜下观察照片


02

丁酸梭菌的分离鉴定

2.1 主要培养基:

    梭菌选择培养基(TSN培养基),用于丁酸梭菌的分离培养,其配方为:胰蛋白胨17  g/L、大豆蛋白胨3 g/L、氯化钠5 g/L、磷酸二氢钾2.5 g/L和葡萄糖2.5 g/L

    梭菌增殖培养基(RCM培养基),用于丁酸梭菌的纯培养,其配方为:酵母浸粉3g/L、牛肉膏10 g/L、蛋白胨10 g/L、可溶性淀粉1 g/L、葡萄糖5 g/L、半胱氨酸盐酸盐0.5 g/L、氯化钠3 g/L和乙酸钠3 g/L

          LB培养基由胰蛋白胨10 g/L、酵母浸粉5 g/L和氯化钠10 g/L组成;

    普通肉汤培养基由蛋白胨10g/L、牛肉膏5g/L和氯化钠5 g/L组成。

    上述各培养基分别加入2%琼脂即可配成固体培养基。

2.2  分离鉴定

   (1)无菌称取样品放入无菌生理盐水中溶解;

   (2)用生理盐水进行10倍梯度稀释;

   (3)分别稀释涂布于TSN培养基中置于37℃恒温培养箱中静置厌氧培养48h,观察菌落形态特征。

   (4)对可疑菌落进行革兰氏染色,用显微镜油镜观察不同菌落的菌体特征和染色特性。

   (5)选取符合丁酸梭菌形态特征的菌落划线接种RCM培养基继续培养,直到得到可疑菌落的纯培养物。

   (6)进行生理生化检测以及16SrDNA鉴定

    生理生化参照《伯杰氏细菌鉴定手册》对可疑菌落的纯培养物进行生理生化鉴定。鉴定项目包括硝酸盐还原、明胶液化、吲哚、硫化氢产生以及蜜二糖、松三糖和淀粉的发酵。

    鉴定结果:对该分离株进行硝酸盐还原、明胶液化、淀粉水解、糖发酵等试验,其鉴定结果如表1。从生化反应结果来看,该菌株的特征与丁酸梭菌是一致的,初步鉴定该分离株为丁酸梭菌。

提取丁酸梭菌分离株的基因组,以其为模板进行1616SrDNA的PCR扩增,扩增产物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后结果见图2,可见一条大小为1500 bp左右的特异性条带,与预期条带大小相符。将目的条带进行胶回收纯化和核苷酸测序,并将测序结果在NCBI数据库中进行BLAST比对,结果表明,该菌株的1616SrDNA基因序列与丁酸梭菌(NCBI登录号:KC196777.1)同源性达100%,因此确定该分离株为梭菌属丁酸梭菌。



 


03

丁酸梭菌的益生特性

3.1 丁酸梭菌的抑制致病菌能力

    丁酸梭菌培养上清液抑制致病菌能力的结果见表2和表3。其中表2为牛津杯法测定的试结果,对照组是RCM培养液,其抑菌圈直径为0mm,对致病菌无抑制作用,而丁酸梭菌培养上清液作用大肠杆菌、猪霍乱沙门氏菌、鼠伤寒沙门氏菌后,抑菌圈直径分别为25.0、26.3、28.4mm。由此可知,丁酸梭菌培养上清对这3种致病菌均有良好的抑制作用,其中对鼠伤寒沙门氏菌的抑制作用最强。

活菌计数法试验结果见表3。丁酸梭菌培养上清液作用大肠杆菌5、15、30、60min后抑菌力分别提高了53.33%、56.67%、68.33%、78.33%;丁酸梭菌培养上清液作用猪霍乱沙门氏菌5、15、30、60min后抑菌力分别提高了56.67%、60.33%/69.67%、78.67%;丁酸梭菌培养上清液作用鼠伤寒沙门氏菌5、15、30、60min后抑菌力分别提高了59.67%、61.33%、70.33%、83.33%,并且随着丁酸梭菌培养上清液作用时间的延长对这3种致病菌的抑制作用均有所增强。由此可见,牛津杯法和活菌计数法测定丁酸梭菌抑菌能力的试验结果是一致的。试验数据表明,丁酸梭菌能够有效抑制3种致病菌的生长,抑制作用由强到弱依次为鼠伤寒沙门氏菌、猪霍乱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。

3.2 丁酸梭菌对IPEC-J2(猪小肠上皮细胞)生长的影响

 

    用不同剂量的丁酸梭菌处理IPEC-J2细胞3h,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生长状况,当MOI(MOI=细菌数量/细胞数 量)为0、1、10和50时细胞生长状况均良好,表现为细胞透明度大、折光性强、轮廓不清,当MOI为100时,细胞折光性降低、轮廓增强、细胞之间空隙增大、细胞形态不规则,少量细胞甚至死亡,漂浮在细胞培养液中。由此可见,MOI为1、10和50时丁酸梭菌对细胞的正常生长无可见影响,当MOI为100时,丁酸梭菌会影响细胞的正常生长,造成细胞损伤甚至死亡。

3.3 丁酸梭菌黏附IPEC-J2的能力 

由表4可知,与丁酸梭菌作用细胞3h相比,丁酸梭菌作用细胞6、12h,其黏附指数分别增加4.9%、4.0%,丁酸梭菌作用24h时,黏附指数降低了1.8%,无显著差异(p>0.05),其中作用时长为6h时丁酸梭菌黏附细胞的数量最多,说明丁酸梭菌对猪肠上皮细胞具有很好的黏附性。

由表5可知,与MOI为1相比,MOI为10、50、100时,丁酸核菌的黏附能力均显著增加(P<0.05),且以MOI为50时丁酸梭菌的黏附能力最强。显微观察发现,MOI为100时,较多的细胞形态发生了改变,并伴有部分细胞漂浮于培养液中,因此,丁酸梭菌处理浓度MOI为100时对细胞具有损伤作用。


3.3丁酸梭菌对致病菌黏附IPEC-J2的影响

    由表6可知,与大肠杆菌刺激细胞0h相比,大肠杆菌刺激细胞3、6、12和24 h时,其黏附数分别降低了11%、36%、43%和25%;与猪霍乱沙门氏菌刺激细胞0h相比,猪霍乱沙门氏菌刺激细胞3、6、12和24 h时,其黏附数分别降低了25%、40%、50%和17%;与鼠伤寒沙门氏菌刺激细胞0h相比,鼠伤寒沙门氏菌刺激细胞3、6、12和24 h时,其黏附数分别降低了35%、47%、55%和16%;并且3种致病菌均以作用细胞12h时其黏附数降低为最多。试验数据表明,丁酸梭菌能够有效抑制3种致病菌黏附IPEC-J2,其抑制效果由强到弱依次是鼠伤寒沙门氏菌、猪霍乱沙门氏菌、大肠杆菌。

04

实验结论

    从健康断奶仔猪粪便中成功分离到一株丁酸梭菌,该分离株能够显著抑制致病性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的生长,能够黏附IPEC-J2且能抑制致病性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的黏附。





文章节选自《中国畜牧兽医》2020,v.47(01):274-282.

作者:王倩,李海花,窦彩霞,等.一株丁酸梭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益生特性研究[J].


版权和免责声明

本公众号转载、引用或翻译的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供学习交流,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等问题,请与本公众号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做出处理。

联系电话:025-56211118转8229。





江苏奥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
企业愿景:成为全球领先的霉菌毒素解决方案专家

地址:南京市溧水区白马镇食品园大道2号

Copyright © 江苏奥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苏ICP备17051433号

邮编:211225    电话:025-56211118    传真:025-57251588

企业邮箱 后台管理 技术支持:智拓网络